打印本文 打印本文  关闭窗口 关闭窗口  
西医诊断与鉴别诊断
作者:Admin  文章来源:  点击数 0  更新时间:2004-10-13  文章录入:admin

    (一)诊断
    1.病史:本病多无明显诱因,起病隐袭,自觉症状发生到确诊可在2~480个月之间,早期无明显症状或感觉乏力,随病程进展,面色渐苍白或脾肿大,部分患者有放射线或苯等物理、化学因素接触史。
    2.临床表现
    (1)症状:常见衰弱,疲劳,面色苍白,形体渐消瘦,食欲较差,上腹或全腹部不适,可有压迫感、沉重感或疼痛。尚可见到黄疸、便血、呕血、腹水等。亦可见到发热、骨髂疼痛,尤以腿痛多见,耳聋亦可见到。
    (2)体征:主要体征为肝、脾、淋巴结肿大,90%以上可出现脾肿大,甚至巨脾症,脾脏可重达400g以上,也有重量仅在350g以下,3/4病例有肝肿大,可伴有轻度肝功能异常,淋巴结可出现轻中度肿大。
    3.实验室检查
    (1)血象:①红细胞:约2/3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就有不同程度的贫血,一般为正细胞、正色素性,如有失血者可呈低色素性,一般为经至中度贫血,晚期可重度贫血。51%病例网织红细胞绝对值>60×109/L,网织红细胞增多者可伴贫血,也可正常或红细胞增高。血涂片可见特殊形态红细胞,包括泪滴与椭圆形红细胞,以及显著大小不均的红细胞、异形及多染性红细胞。②白细胞:约42%病例初次白细胞计数正常,约半数病例白细胞在(10-20)×109/L之间,也可达50×109/L左右,少数在100×109/L以上,多数在10×109/L以下,减少者罕见。涂片可见中性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,其或出现原始和早幼粒细胞,10%~30%病例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商。③血小板数可正常或减少,早期病例血小板数增多,部分病例>400×109/L,少数病例可超过1000×109/L,随着病情发展,1/2患者血小板可减少,可见巨大而畸形血小板,亦可见小巨核细胞及其细胞粹片。
    (2)骨髓象:骨髓象早期可无明显异常,有时可见网状细胞,幼红细胞或巨核细胞轻度增殖,后期骨髓象示增生减退,脂肪与网状细胞相对增多。多数患者因骨板增厚、坚硬而易多次出现“干抽”现象,反复穿刺不能获得骨髓液的要考虑本病存在的可能。仅少数患者能抽出少量骨髓液,骨髓涂片显示增生低下,有核细胞明显减少;偶而抽到造血灶时,则可显示增生活跃的骨髓象。骨髓活检是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。骨髓病理学改变分为3期:①细胞期(高增生期):骨髓三系增生均很活跃,其中尤以巨核细胞高度增生为主,并有形态上的异常;②胶原形成期(斑块期):此期纤维化区与造血区呈交替性斑块状分布,细胞的增生程度已不及上期旺盛;③硬化期(闭塞期):本期的特点为已几乎不见红、粒两系成分,巨核细胞也寥寥无几,所见的是一片纤维组织。
    (3)肝、脾、淋巴结穿刺细胞学检查:对诊断有困难者,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可考虑脾或肝穿刺检查,穿刺液涂片可见典型的髓样化生,称“髓外造血”,但淋巴细胞占50%~60%,可见各阶段的幼红细胞、幼稚粒细胞、巨核细胞、网状细胞和原纤维细胞。其晚期,脾穿刺涂片与正常骨髓象所见类似。
    (4)凝血象的检查:血块收缩、出血时间、凝血时间可以延长,37%~68%凝血酶原时间延长,第V因子降低,52%束臂试验阳性。
    (5)X线检查:约半数患者有改变,病变为多发或单发,以弥漫性改变较局限性改变更常见。典型的表现:骨不膨胀,外形不受影响,骨质呈普遍性或局限性密度增高,小梁变粗或模糊,并有形态不规则的透亮区,虽然骨膜外无反应,但在骨干的骨膜内可有不规则增厚,以至骨髓腔狭窄和边缘不规则。
    (6)染色体检查:染色体数量与结构均有改变,ph阳性者罕见,部分病例可见C组第九号染色体呈三体或缺失。
    (7)生化改变:多数红细胞内还原型谷胱甘肽、6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乳酸脱氢酶浓度均升高。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及未饱和维生素B12结合球蛋白正常或增多,多数白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。
      4诊断标准
      (1)脾明显肿大。
      (2)外周血象出现幼稚粒细胞和/或有核红细胞,有数量不一的泪滴状红细胞,病程中可有红细胞。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增多或减少。
      (3)骨髓穿刺多次“干抽”或呈“增生低下”。
      (4)肝、脾、淋巴结病理检查示造血灶。
      (5)骨髓活检病理切片示纤维组织明显增生。
      上述第(5)项为必备条件,加其他任何两项,并能排除继发性骨髓纤维化及急性骨髓纤维化者,可诊断为慢性原发性骨髓纤维化。
      〖鉴别诊断〗
      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:可见明显脾肿大,甚至巨脾,白细胞数多在50×109/L以上,且与脾肿大程度呈平行关系。外周血中可出现中、晚幼粒细胞及有核红细胞。骨髓增生明显活跃,以中、晚幼粒细胞为主,Ph1染色体90%以上阳性,并可检测到BCR/ABL融合基因,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减低,大部分患者可发生急性变,以上特点可与骨髓纤维化鉴别。
      2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:本病具有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,常有明显肝脾肿大,进行性贫血及不同的出血倾向。外周血有小巨核细胞或原始巨核细胞,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>30%,电镜下血小板过氧化物酶(PPO)阳性,单抗免疫荧光技术示原幼巨核细胞表面有血小板特异性糖蛋白Ⅱa/Ⅲa或ⅧR:Ag,骨髓活检为原始巨核细胞增多。
      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:本病病程较长,以皮肤粘膜紫红,血红蛋白增高为主,常达170g/L以上。脾脏呈轻度肿大,一般小于5cm。血象示幼红明显增多,幼粒减少,血小板增多。骨髓吸液易抽,示红系增生为主。但晚期合并骨髓纤维化者则不易与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相鉴别。
      4毛细胞白血病:本病可有明显的脾肿大,骨髓抽吸也常“干抽”,骨髓标本也常有纤维化改变,但本病外周血中无幼稚粒细胞及有核红细胞,也无泪滴状红细胞,骨髓中可发现较多的毛细胞,可以确诊。必要时可做脾活检。
      5再生障碍性贫血:本病表现为贫血、出血或发热,无明显脾肿大,血象示全血细胞减少,无幼粒、幼红细胞,亦无泪滴样红细胞,骨髓虽示增生低下,但无骨硬化或纤维增生的证据,可与骨髓纤维化相鉴别。
      6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:骨髓纤维化早期约30%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,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计数常>1000×109/L,骨髓增生活跃,骨髓活检光纤维增生可资鉴别。